李頻
(唐代)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zhèn))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xù)。時李頻從行,續(xù)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jù)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人物生平
李頻(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在任武功令時,當?shù)貜姳M行,他針對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適遇荒年,遂開倉賑濟,并進而教育百姓開發(fā)水利,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yè)。善政傳聞唐室,懿宗給予嘉許,后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浙江衢州開山700里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zhèn)割據(jù),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條例,嚴肅官規(guī),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之任建安淥溪亭偶作二首》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后,誰是得為鄰”。足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yè)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李頻死后,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廟,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廟今已荒廢。
李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fā)官倉賑濟災民,雇鄉(xiāng)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后李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建梨岳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于永樂(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紀念。
天復年間(901~904),李頻的兒子將父母棺柩運回家鄉(xiāng)埋葬,途中遇戰(zhàn)亂,無法運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澤的大烏洲。于是李頻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澤,今人稱之為:“梨山李氏”。
李頻的詩文
-
脩竹齊高樹,書齋竹樹中。四時無夏氣,三伏有秋風。
黑處巢幽鳥,陰來叫候蟲。窗西太白雪,萬仞在遙空。
-
論交雖不蚤,話別且相親。除卻棲禪客,誰非南陌人。
半生都返性,終老擬安貧。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
-
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空將灞陵酒,酌送向東人。
-
卻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鐘。
秋盡蟲聲急,夜深山雨重。當時同隱者,分得幾株松。
-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東堂樹,年年待一枝。
-
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
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后,誰是得為鄰。
維舟綠溪岸,繞郡白云峰。將幕連山起,人家向水重。
短才無獨見,長策未相逢。所幸分堯理,烝民悉可封。
-
為郎非白頭,作牧授滄洲。江界乘潮入,山川值勝游。
暑氣隨轉扇,涼月傍開樓。便欲歸田里,拋官逐隱侯。
罷郎東出守,半路得浮舟。大旆行當夏,桐江到未秋。
云閑分島寺,濤靜見沙鷗。誰伴臨清景,吟詩上郡樓。
-
因為太學選,志業(yè)徹春闈。首領諸生出,先登上第歸。
一榮猶未已,具慶且應稀。縱馬行青草,臨岐脫白衣。
家遙楚國寄,帆對漢山飛。知己盈華省,看君再發(fā)機。
-
南去遠三京,三湘五月行。巴江雪水下,楚澤火云生。
向野聊中飲,乘涼探暮程。離懷不可說,已近峽猿聲。
-
何人山雪夜,相訪不相思。若得長閑日,應無暫到時。
葉寒凋欲盡,泉凍落還遲。即此天明去,重來未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