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筠
(唐代)吳筠 (?一778年),唐朝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字貞節(jié)。一作正節(jié)。性高鯁,少舉儒子業(yè),進士落第后隱居南陽倚帝山。天寶初召至京師,請隸人道門。后入嵩山,師承馮齊整而受正一之法。與當時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應對皆名教世務,并以微言諷帝,深蒙賞賜。后被高力士讒言所傷,固辭還山。東游至會稽,大歷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謚“宗元先生”。
人物生平
帝王器重
吳筠在京城,每當朝會之時,經常與文武官員一起列位就座,朝臣們的啟奏,吳筠的陳述,只不過是名教世務罷了,間或有些言詞過激的以此來表達對國家的忠心,所以,玄宗很器重他。
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林甫、楊國忠輔政,朝廷政紀日亂,吳筠預測天下將發(fā)生大亂,向玄宗上奏,堅決要求返歸嵩山,多次上奏,都未被批準,于是玄宗下詔于京城岳觀內另建道院,讓吳筠住持,修煉傳道。
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前夕,吳筠又向玄宗上奏,請求允準回茅山,玄宗同意了。吳筠回到茅山不久,中原大亂,玄宗逃蜀,而江淮間盜賊蠭起,于是,吳筠又東游會稽,常于天臺剡中,逍遙于泉石之間,常與詩人李白、孔巢父往來,以詩歌相酬和。在這段荒亂歲月中,有很多文人參與了他們的活動,生活過得較為平靜。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吳筠在越中去世。其弟子邰冀元等共同商議取謚號為“宗玄先生”。
吳筠一生擅長文辭,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玄綱論》和《神仙可學論》,還有《心目論》一卷,《復淳化論》一卷,《形神可固論》一卷,《坐忘論》一卷,《明真辨?zhèn)握摗芬痪?,《輔正除邪論》一卷,《契真刋謬論》一卷,《道釋優(yōu)劣論》一卷,《辨方正惑論》一卷。今有《宗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傳世。
真誠嚴謹少年時舉儒子業(yè),《舊唐書》稱其為魯中之儒士也,因為進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吳筠入道后在師父指導下,他存思觀想、內實精神,究谷神元妙,符咒語、印劍導引、存想內神以衛(wèi)身;苦心鉆研、乃深得“正一之法”之精髓。吳筠尤其善于詩歌的著述,所著歌篇、傳于京師。玄宗聞其名、遣使徵之。既至、與語甚悅、令待詔翰林。面對社會,在關于道學精神闡釋和修身方式之指迷,吳筠從來不含糊應付、而是真誠嚴謹。據(jù)說,唐玄宗曾向他問以道法、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耳?!碧菩谟窒蛩麊栆陨裣尚逕捴?、他的問答更為客觀、但很深刻且辯證。吳筠應對唐玄宗關于神仙修煉時說:“此野人之事、當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適意?!薄杜f唐書》記載:吳筠在朝堂上“每與緇黃(釋徒)列坐、朝臣啟奏、筠之所陳、但名教世務而已、間以諷詠、以達其誠?!痹囅氲弁醪恢\君國民生大事、而在神仙修煉、就是不務正業(yè)??梢妳求逓槿酥陀^和無畏、不諛與實事求是。當然,知時識務也是道士機警,史書記載:唐天寶(742-750年)中、朝庭中李林甫和楊國忠用事,朝政綱紀日漸紊亂;吳筠知道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唐王朝將要由內憂而引發(fā)外患的混亂局面。
真誠嚴謹
少年時舉儒子業(yè),《舊唐書》稱其為魯中之儒士也,因進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吳筠入道后在師父的指導下、他存思觀想、內實精神、究谷神元妙;符咒語、印劍導引、存想內神以衛(wèi)身;苦心鉆研、乃深得正一經法之精髓。吳筠尤其善于詩歌著述、所著歌篇、傳于京師。玄宗聞其名、遣使徵之。既至、與語甚悅、令待詔翰林。
面對社會、在關于道學精神的闡釋和修身方式之指迷、吳筠從來不含糊應付、而是真誠嚴謹。據(jù)說、唐玄宗曾向他問以道法,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耳?!碧菩谟窒蛩麊栆陨裣尚逕捴?,他的問答更為客觀,但很深刻且辯證。吳筠應對唐玄宗關于神仙修煉時說:“此野人之事,當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適意?!?/p>
《舊唐書》記載:吳筠在朝堂上“每與緇黃(釋徒)列坐,朝臣啟奏,筠之所陳,但名教世務而已,間以諷詠,以達其誠?!痹囅氲弁醪恢\君國民生大事,而在神仙修煉,就是不務正業(yè).可見吳筠為人之客觀、無畏、不諛與實事求是。
當然,知時識務也是道士的機警,史書記載:唐天寶(742-750年)中,朝庭中李林甫、楊國忠用事,朝政綱紀日漸紊亂;吳筠知道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唐王朝將要由內憂而引發(fā)外患的混亂局面。
道教理論
吳筠對道教基本理論多所闡發(fā)。所著《玄綱論》,上篇明道德;中篇辯教法;下篇析凝滯。自謂因“重玄深而難賾其奧,三洞秘而罕窺其門,使向風之流,浩蕩而無據(jù),遂總括樞要,謂之《玄綱》”。
他將“道”解釋為“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對,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極,成者必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而“德”則為“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共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他又以“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來闡發(fā)“道”與“德”的關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莫歸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聯(lián),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來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關系。他繼承和發(fā)揮了老莊自然無為的哲學,認為“道”為宇宙萬物之根源,稱“道”生成宇宙萬物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進而認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體?!暗赖抡?,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會治亂的原因,歸結為“天地之道,陰陽之數(shù)”和人情世風是否淳樸,主張加強封建道德教育。強調“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義方,治人在乎道德”。
思想流派
內丹仙道思想 開創(chuàng)未來流派
吳筠在修煉過程中,對道教理論有很多闡發(fā),并有自己獨特的修煉實踐經驗。這就是他的內丹思想,也是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守靜去躁。吳筠認為人依靠精、氣、神,唯一的要則是“守靜去躁”。他引用了《龜甲經》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后解釋說,“不在天者,謂知元氣也。人與天地各分一氣,天地長存,人多夭折,”是“役氣”的結果。役氣就是勞損生氣。役氣主要表現(xiàn)在“躁動”,躁動的根源在“情欲”。情欲表現(xiàn)有生活上就是對色、聲、香、味的態(tài)度,如果使這些東西“快其情”,那么就會“惑其志”“亂其心”,其結果就會敗身喪道、亡形沉骨,到達死亡的境地。所以只有寧靜去欲,才能得道成仙。
吳筠為了說明守靜去欲,他提出“恬淡無為”“不悲不樂”,這樣才能使元氣暢和,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驟。其次,守靜去欲在于持久以恒,這樣才能將起動的躁欲,制止在萌芽狀態(tài),長此以往,就能達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的境界,自然可達長生久視了。
其次,神仙可學,吳筠認為自古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孜孜以求,始終不得其法,神仙是否可學,甚至產生了懷疑。他認為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儒墨所宗,僅只忠孝慈愛,而仙家所為,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輩,延及子孫。仙道既然如此之高貴,他進一步闡述了神仙存在,并且可學的道理。指出自古成仙的幾種情況;有的人不學自然成仙,這是稟承天地間的特異之氣所形成的;有的人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成仙,這是功成圓滿的結果;有的人學而不得,開始勤奮,中途荒廢,結果無成。這三種情況都存在,所以不可以一種來概括全部。
吳筠為了強調仙道可學,他提出了遠于仙道和近于仙道的七種表現(xiàn)的區(qū)別。
仙道表現(xiàn)
遠于仙道的七種表現(xiàn)是:
遺形取性。有的人遺棄形氣,甘心于死地,來換取性理常態(tài)。這是遠離仙道之一。
仙必有根。有的人認為仙是有限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煉成的,但他忘掉了道本來是無極的,仙也是無窮的道理,大迷不悟,這是遠離仙道之二。
存亡一體。有的人認為形體終究要敗散,現(xiàn)有之身,不可能有將來之身。不知形變不可知,更何況死而再造之道理。這是遠離仙道之三。
取悅聲色。有的人重視功名利祿,以功名不朽,利祿可享用,所以可取悅于聲色犬馬。不知道“盛必衰,高必危、得必喪,盈必虧”的道理,這是遠離仙道之四。
晚修無補。有的人年壯時鐘于情愛,無限消耗;年老時希望長生,再行修煉,而傷殘難補。這是遠離仙道之五。
金丹延齡。有的人認為服食大丹可以延齡,而揮金煉丹,晝夜勤奮,消耗精力,結果舍本逐末。這是遠離仙道之六。
身心不一。有的人身在道內,心系凡間,外在清靜,內蓄奸謀。這是遠離仙道之七。近于仙道的七種表現(xiàn)是:
專心玄道。至真無為。這種人不貴榮華,不見可欲,至仁至靜。這是近道之一。
希高敦古,克意尚行。這種人知現(xiàn)實榮華的浮寄,知聲色能伐性,誓剪陰賊,窒忿欲,處山林,高尚修真。這是近道之二。
塵界自修,精專不二。這種人雖為官卻慕道,對上忠,對下義;對人厚,對己??;外濁內清,博愛廣眾,潛行密修,好生惡死。這是近道之三。
崇尚方外,攝生為務。這種人安貧樂道,蓬蓽瀟灑,不慕爵,不愛祿視經濟學文為虛無。這是近仙道之四。
保國取勝,靜以安身。這種人先有報國之志,以己之英才大略,奮師取勝之后,退而安身清靜,保神致真,這是近仙道之五。
痛改前非,重視晚節(jié)。這種人是以功補過,以正易邪,堅貞情操,恪守其性,積功圓滿,以達仙境。這是近仙道之六。
忠孝貞亷,不修自得。這種人時時處處,和光同塵,一事一物,忠孝亷貞,潛移默化,永登仙格。這是近仙道之七。
修煉方術
在修煉方術方面,吳筠認為,人依靠自身體內的精氣、神而生存,若要長生成仙,就必須注意精、氣、神的修煉。認為修煉精、氣、神,應當“守靜去躁”,把“躁動”的原因歸結于“情欲”,故去躁又當去除情欲。聲言“欲不可縱,縱之必亡”,“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則百骸理,則萬化安”。在其所著《神仙可學論》中,謂“遠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認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遠”,“懲忿窒欲,齊毀譽,處林嶺,修清真”,“以攝生為務”,“虛凝淡泊怡其性,吐故納新和其神,高虛保定之,良藥匡補之”,表里兼濟,形神俱超,就能“揮翼于丹霄之上”,成為神仙。其守靜去躁思想,與司馬承禎“收心離境”,守靜去欲的理論基本一致。他提出的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等主張,對宋代理學有一定的影響。其主要著作有《玄綱論》與《神仙可學論》。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載其所著《心目論》、《復淳論》、《形神可固論》、《坐忘論》、《明真辯偽論》、《輔正除邪論》、《契真刊謬論》、《道釋優(yōu)劣論》、《辯方正惑論》各一卷。當下《宗玄先生文集》分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學論》、《心目論》、《形神可固論》等。《玄綱論》則單獨成篇,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生命哲學
吳筠在論證了長生可期、神仙可致后,又闡述了什么樣的人才能得道成仙。他首先對“仙必有骨,無骨不可學仙”的說法表示贊同,認為:“夫工者必因其材而施乎巧,學者必有其骨而志乎道。故冰不可鏤,愚不可仙,自然之理也。所以神不清、骨不峻者,皆非稟陽靈之氣也。非稟陽靈之氣者,必無慕仙之心也。茍有慕仙之心者,未有不夙挺夫仙骨者也?!逼浯?,吳筠又指出,稟有仙骨者,還必須修學才能真正成仙。他說:“有骨而不學者,亦如有材而無工。故金藏于礦也,不冶而為石;道在于人也,不煉而為凡?!辈贿^,吳筠又承認存在著一些特稟異氣、不待修學而自然可以成仙的人。這些人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圣賢:“堯舜周孔伊呂昔諸圣賢,皆上擢仙職。”另一部分人則是“至忠至孝、至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風溺水而復生,伯夷、叔齊、曾參、孝己,人見其沒,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謂之隱景潛化、死而不亡。”綜合起來看,吳筠在成仙問題上的觀點是:有的人自然可以成仙,有的人可學而致仙,有的人則永無成仙的可能。吳筠的這種劃分法,與他把人分為“睿哲”、“頑兇”和“中人”三類,在思想上是緊密相連的。吳筠認為,人的品性決定于其出生時所稟受的陰陽之氣。他說:“陽以明而正,其粹為真靈;陰以晦而邪,其精為魔魅。故稟陽靈生者為睿哲,資陰魅育者為頑兇。睿哲惠和,陽好生也;頑兇悖戾,陰好殺也?;蛏苹蚍瘢饩投腥??!U懿唤潭灾B兇雖教而不移,此皆受陰陽之純氣者也,亦猶火可滅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熱,理固然矣。”這明顯繼承了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思想??梢姡瑓求匏^不學而自然成仙者,即是“睿哲”之類;毫無成仙希望者,即是“頑兇”之類;修學可成仙,不修不能成仙者,即是“中人”之類。
成仙途徑
吳筠指出,人們絕大多數(shù)是“中人”。針對“中人”,他闡述了成仙的途徑。在他看來,人是依靠自身體內的精氣神而生存的,若要長生成仙,就必須注意精氣神的修練。他說:“人之氣與精、神,易濁而難清,易暗而難明,知之修練,實得長生?!庇终f:“夫人生成,分一氣而為身,稟一國之象,有氣存之,有神居之,然后安焉?!魏稳说蒙穸荒苁刂说脷舛荒懿芍说镁荒芊粗?,己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佑?”那么,人如何才能保養(yǎng)精氣神呢?吳筠認為,關鍵在于保持心的虛靜,因為“心動則形神蕩”。而要做到心靜,首先必須“恬澹無為”。吳筠說:“夫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者,無為也;閑居而神擾,恭默而心馳者,有為也。無為則理,有為則亂?!逼浯?,必須去除情欲。吳筠把心躁動的原因,主要歸結為情欲。在他看來,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久壽,也就在于情欲的侵擾。他說:“萬物剖氤氳氯一氣而生”,“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寧,長而久也;人得一氣,何不與天地齊壽而致喪亡,何也?為嗜欲之機所速也?!币虼耍⒅拘薜勒呔蛻摗疤┤煌椤?,把一切毀謄得失置之度外。他說:“道之所至忌者,淫殺陰賊,此誠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難慎也,都不欲有纖芥之事關乎方寸之中。慮靜神閑,則邪氣不能入;我志不擾,則真人為儔?!彼踔琳J為,哪怕是生活必需的衣食,也應該委心任運,聽其自然,隨分而安。他說:“夫目以妖艷為華,心以聲名為貴,身好輕鮮之飾,口欲珍奇之味,耳歡妙美之聲,鼻悅芳馨之氣。此六者,皆以敗德傷性,纕以伐其靈根者也。故有之即可遠,無之不足求。惟衣與食,人之所切,亦務道者之一弊耳。然當委心任運,未有不給其所用,……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耳?!笨傊?,修道者“黜嗜欲,隳聰明,視無色,聽無聲,恬澹純粹,體和神清,虛夷忘身”,便能“合至精”,“復與道同”。
情欲根源
吳筠又探討了人產生情欲的根源。他認為,人稟道而生,具有至靜的本性,但由于外物的感誘,性遂變?yōu)榍椤Kf:“性本至凝,物感而動”,“性動為情,情反于道,故為化機所運,不能自持也?!币虼?,可以說“生我者道,滅我者情”。那么,有沒有辦法除情復性呢?吳筠認為,性“既習動而播遷,可習靜而恬晏?!且詫⒃甓浦詫?,將邪而閑之以貞,將求而抑之以舍,將濁而澄之以清,優(yōu)哉游哉,不欲不營。然后以玄虛為境域,以澹漠為城闕,以太和為宮觀,以寂照為日月,惟精惟微,不廢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遙于是。習此久者,則物冥乎外,神鑒于內,不思靜而已靜,匪求泰而彌泰,即動寂兩忘而天理自會矣。故履霜乃堅冰之始,習靜為契道之階?!?/p>
上述習靜功夫僅為心性修練,而在吳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應該“性徹”、“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吳筠認為,修道之士不僅要保持心的虛靜,還要能夠使體內的氣運行不止,以使形體永固。他說:“心不寧則無以同乎道,氣不運則無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薄肮释ê醯勒撸m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寧;雖休息毫厘之內,而氣自運?!边@實際上是重申道教傳統(tǒng)的形神雙修思想。因此,他一方面指出只知養(yǎng)形、不知寶神是不正確的,認為“不知寶神者,假使壽同龜鶴,終無冀于神仙矣?!绷硪环矫妫峙u輕視煉形者說:“若獨以得性為要,不知煉形為妙者,所謂清靈善爽之鬼,何可與高仙為比哉!”吳筠的這種思想,在內丹家那里則表述為“性命雙修”。呂洞賓在其《敲爻歌》中說:“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鑒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主柄?!边@與吳筠的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仙學理論
在修煉次序問題上,吳筠主張先修神后煉形。認為心者神靈之府,神棲于其間。心只是神靈的房子,這是繼承道家《內經》的傳統(tǒng)。他說:“道雖無方,學則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棲于靈寶,息于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故非至靜則神不凝,非精思則感不徹,非齋戒則真不應,非慈惠則功不成。神凝感徹、真應功成者,是謂陟初仙之階矣。然后吐納以煉臟,導引以和體。”這里所謂“至靜”、“精思”、“齋戒”、“慈惠”皆屬于神靈方面的事,“吐納”、“導引”則屬于形體方面的事。吳筠明確主張前者事畢致力于后者。這與后世全真道“先性后命”的思想也是基本一致的。
綜上觀之,吳筠的生命哲學緊緊圍繞著長生成仙這個主題而展開論述,構造了一個完整的仙學理論體系。其中既有總結、深化前人思想的部分,也有闡述自己獨特見解的部分。結合道教史來看,在唐代普遍重視外丹、煉丹服藥蔚成社會風氣的情況下,吳筠強調唯有修煉自身的精氣神才有長生成仙的可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正是在吳筠等理論先驅們的倡導下,唐末五代內丹術漸次興起,并最終取代外丹術而成為道教煉養(yǎng)方術的主流。此外,吳筠提出的“守靜去欲”等主張,則對宋代理學也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作用
吳筠的“七遠”“七近”仙道學說,在唐代重視外丹,煉制長生仙藥之風,盛行的時候,卻重視精氣神的內丹修煉,指斥外丹為舍本逐末,對后世道教內丹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對宋代理學的產生有啟迪作用。
吳筠的詩文
-
應龍遷南方,霪雨備江干。俯望失平陸,仰瞻隱崇巒。
陰風斂暄氣,殘月凄已寒。時鳥戢好音,眾芳亦微殘。
萬流注江湖,日夜增波瀾。數(shù)君曠不接,悄然無與歡。
對酒聊自娛,援琴為誰彈。彈為愁霖引,曲罷仍永嘆。
此嘆因感物,誰能識其端。寫懷寄同心,詞極意未殫。
-
太項冥虛極,微遠不可究。稟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慚至理,顏生賴真授。泛然同萬流,無跡世莫覯。 -
太伯全至讓,遠投蠻夷間。延陵嗣高風,去國不復還。
尊榮比蟬翼,道義侔崇山。元規(guī)與峻節(jié),歷世無能攀。 -
壺丘道為量,玄虛固難知。季咸曜淺術,御寇初深疑。
至人忘禍福,感變靡定期。太沖杳無朕,元化誰能知。 -
干木布衣者,守道杜衡門。德光義且富,肯易王侯尊。
魏主欽其賢,軾廬情亦敦。秦兵遂不舉,高臥為國藩。 -
仲連秉奇節(jié),釋難含道情。一言卻秦圍,片札降聊城。
辭金義何遠,讓祿心益清。處世功已立,拂衣蹈滄溟。 -
榮期信知止,帶索無所求。外物非我尚,琴歌自優(yōu)游。
三樂通至道,一言醉孔丘。居常以待終,嘯傲夫何憂。 -
賢哉彼沮溺,避世全其真??赘笚珬?,征途方問津。
行藏既異跡,語默豈同倫。耦耕長林下,甘與鳥雀群。 -
世情矜寵譽,效節(jié)徼當時。顏闔遵無名,飯牛聊自怡。
逃聘鄙束帛,鑿壞欣茅茨。托聘囂塵表,放浪世莫知。 -
萊氏道已遠,懿妻德彌清。一遁囂煩趣,永契云壑情。
祿位非所重,拂衣遂遐征。杳然從我愿,豈為物所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