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
(先秦)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 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縣亦因老子先后由苦縣更名為真源縣、衛(wèi)真縣、鹿邑縣,并在鹿邑縣境內(nèi)留下許多與老子息息相關(guān)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人物生平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 太清宮鎮(zhèn))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關(guān)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關(guān)于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盎蛟唬豪献右嗬先R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碑敃r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并不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余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zhuǎn)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编徣说溃骸凹葹槔献雍糜眩绱吮∏樯俣Y,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zhuǎn),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p>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yīng)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