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慎終追遠造句
“慎終追遠”的解釋
慎終追遠[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后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用“慎終追遠”造句
1、承先輩嘉言遺風,撫今思昔;繼前賢懿德亮節(jié),慎終追遠。
2、盡孝不單是父母在世時的事,還要做到慎終追遠。
3、慎終追遠,天經(jīng)地義;數(shù)典忘祖,天打雷劈。
4、這一獨特文化現(xiàn)象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觀念和靈魂不滅的鬼神信仰,反映了古代道教“長生久視”和佛教輪回報應的宗教觀念。
5、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風俗禮儀。
6、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
7、還有一些人,并不像氏族或是百姓一樣慎終追遠入土為安地找地方下葬,而是死后隨便將尸體在曠野中一丟,任憑野狗豺狼吞食。
8、‘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解?‘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9、為方便民眾清明節(jié)掃墓慎終追遠,*彎花蓮縣政府將發(fā)放鮮花、毛巾、手套及礦泉水等祭祀物品,分為兩階段辦理。
10、據(jù)*彎“中央社”報道,便利民眾清明掃墓慎終追遠,*彎花蓮縣政府將發(fā)放鮮花、毛巾、手套及礦泉水等祭祀物品,分為兩階段辦理。
11、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xiàn),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jié)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jié)日。
12、鏟平的是墳頭,根絕的是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帶來的是世道澆漓,實現(xiàn)的是權力再次成功地踐踏普通人的尊嚴。
13、至于儒家重喪服之制,慎終追遠,固然是緣情制禮,寄托孝思,但圣人之教亦隨時代而變改。
14、旌德紀功,前王令典;慎終追遠,列代通規(guī)。
15、參加者經(jīng)常愿意長途跋涉好幾天,只為了前來榮耀這片土地、慶祝豐收及慎終追遠。
16、黨員干部應當帶頭文明祭奠、低碳祭掃,主動采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jīng)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弘揚慎終追遠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17、故上天以老母慈顏現(xiàn)身度眾,老母身居五老之天,瑤池閭門倚望,誓愿度盡元靈,故眾生如能慎終追遠,認母歸根,即算得道。
18、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后人要“報本反始”、“慎終追遠”,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19、可以說,作為祭祀孔子的廟宇和禮樂教化的場所,孔廟是中國文化一脈傳承、連綿不息的具體象征,更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崇德報功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
20、報道說,澎湖人在冬至日,宗祠、家廟會由輪值的值年祭者,循傳統(tǒng)祭祖,表達慎終追遠之意,還會申報新婚、新丁等,以象征承先啟后,繼往開來。
21、譙氏家族清明會會長、譙周第62代孫譙大德?lián)渭雷鎯x式的主祭官,帶領大家拈香進拜、行禮獻辭,并唱誦祭文,以表達后生慎終追遠,敬祖尊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