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高天下造句

“名高天下”的解釋

名高天下[míng gāo tiān xià] 比喻全國聞名。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p>

用“名高天下”造句

1、他剛辦了一個小廠,稱他為企業(yè)家,未免名高天下。

2、“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3、所以對南京的“幾都”之爭,我的看法是,“名高天下,何必爭六朝十二朝”!江蘇鐘山明鏡律師事務(wù)所律師崔武。

4、“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5、“聶將軍名高天下聞,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朔將帥無人不愛君。

6、為了平息這個爭論,他寫下了一幅對聯(lián),其中一句是“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諸葛亮對這個問題是不會在意的。

7、據(jù)悉,該系列劇由北京名高天下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將于2014年陸續(xù)拍攝及播出。

8、名高天下何須辨菏澤洛陽中原經(jīng)濟區(qū)同日盛開并蒂牡丹。

9、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分襄陽南陽。

10、“心在朝廷原勿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11、正如她說自己平凡,只是基層一名普普通通的檢察官,“沒有驚天地的大案要案,也不向往名高天下的榮譽,只要忠于職守、清正廉潔地做好這份工作”。

12、顧知府既不便得罪襄陽,又不愿觸怒南陽,情急之下,滿頭大汗寫了一幅對聯(lián)——“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置于武侯祠。

13、清代官員顧嘉蘅還曾為此寫下楹聯(lián),“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14、清代南陽知府、湖北人顧嘉蘅當年為調(diào)停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寫下了“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15、“中國印度同為四大文明古國,唐玄奘大師奉使西天取經(jīng),是為溝通兩國文化之壯舉,名高天下,功在千秋。

16、倒是清人顧嘉蘅的一副對聯(lián)出了大名;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17、自古至今,便有好心之人、和事之佬,拿著顧嘉衡的古聯(lián),勸說“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云云,無非是說一團和氣吧不要爭了。

18、籍屬湖北宜昌的顧嘉蘅到南陽就任知府,他寫了一副對聯(lián)———“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熱門造句

本站部份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網(wǎng)友提供,如有問題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處理!

Copyright © 2020-2023 天天造句詞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20019715號-29

免責聲明:本站非營利性站點,以方便網(wǎng)友為主,僅供學(xué)習(xí)。合作/投訴聯(lián)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