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后
直自鳳凰城破后,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guān)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譯文注釋
譯文
自從汴京城被攻破后,妻離子散勞燕雙飛。逃到天涯海角的親人沒有音信。常常夢回遼海北,夜夜魂斷玉門關(guān)。
殘月知道團圓,牛良織女星知道團聚,為何不見親人歸來?今年春天還在聽杜鵑悲啼。年年看鴻雁從邊塞飛來,至今已有十四回了。
注釋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多用于詠水仙,故名。
直自:自從。
鳳凰城:指汴京。這句寫北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陷落。
擘釵(bāichāi):釵為古代婦女頭飾,常充當定情信物,又或在分離時各執(zhí)一半,以為將來復合之憑證,謂之擘釵。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破鏡:據(jù)孟棨《本事詩》載,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破一銅鏡各執(zhí)一半,為重聚之憑,后果據(jù)此團圓。擘釵、破鏡后常代指夫妻在戰(zhàn)亂中分離。
遼海北:泛指東北海邊。
玉關(guān):玉門關(guān),泛指西北地區(qū)。
解(jiě):知道。
杜鵑:據(jù)《成都志》載,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為鳥,是為杜鵑。
塞雁:秋天雁從塞上飛回,故稱塞雁。
一十四番(fān)回:指看見雁南歸已經(jīng)十四次了。即作者南來已有十四個年頭。
創(chuàng)作背景
靖康之變后十四年(1141),詞人翹首北望,想到故國山河已丟失多年,收復失地又渺渺無期,國仇家恨一起涌上心頭,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