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注釋
譯文
留戀京城,還在京城徘徊,腳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登上石頭山高處看皇宮,感到皇宮很近,眺望遠方風起云涌。
荊、吳遠方都被高山擋住視線,江河湖海都波濤洶涌。
空中飛回又恨身無羽翼,象這樣的別離之情怎么受得了。
注釋
將發(fā):即將出發(fā)。
石頭: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長江邊。
烽火樓:利用煙和光來報警而建造的高樓。
踟躕(chí chú):住足不進的樣子。
躧(xǐ):鞋,這里作踏解。
曾阿:同“層阿”,重迭的山。
墀闕(chíquè):是指宮殿。墀,即丹墀,指宮殿的紅色臺階。闕,指宮殿門左右對峙的一對高建筑物。
荊: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因湖北刺山而得名。
吳:今江蘇、浙江、安徽一帶。
山岫(xiù):山峰。
其如:即如其,象這樣。
創(chuàng)作背景
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八月,任隨郡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明年,謝眺跟隨王去荊州上任。臨走時登上京都建康西首的石頭山上的烽火樓,因感而發(fā),寫成此詩。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chuàng)“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fā)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xié)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