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 拼音má huá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常綠小灌木,莖細長,叢生,葉子對生,鱗片狀,帶紅紫色,雌雄異株,種子圓形,莖為提制***的原料。
- 北宋末南宋初兩浙一帶民間對摩尼教首領的稱呼。
國語詞典
- 植物名。麻黃科麻黃屬,常綠多年生草本或小灌木。高二、三尺,狀似木賊,莖上有節(jié),節(jié)上生葉,葉小如鱗片,夏日開花,莖可入藥,含有***等生物堿。
網(wǎng)絡解釋
- 麻黃 (麻黃科麻黃屬植物)
- 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買麻藤綱、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zhì)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zhì)莖,曬干。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別名:草麻黃,華麻黃,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麻黃屬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質(zhì)莖短或成匍匐狀。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為草本狀灌木,采用部位為草質(zhì)莖,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
- 生物堿含量豐富,是提取***的主要資源。木質(zhì)莖少,易加工提煉;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處,故易于采收,因為麻黃的發(fā)汗力強,故外感風寒輕證、心悸、失眠、肺虛咳喘等均應忌用或慎用。老人、體虛及小兒宜用麻黃絨。中藥中的發(fā)散風寒藥(因為味道和顏色得名《本草綱目》說:“其味麻,其色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