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 拼音jīng jí
- 注音ㄐㄧㄥ ㄐㄧˊ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thistles and thorns]荊:荊條,無刺;棘,酸棗,有刺。兩者常叢生為從莽。也泛指叢生于山野間的帶棘小灌木
- 斬荊棘。——宋· 蘇洵《權書·六國論》
外語翻譯
- 英語:thistles and thorns, brambles, thorny undergrowth
- 德語:Brombeerstrauch (S), Dorn (S)
- 法語:broussailles, épines
國語詞典
- 多刺的灌木。
- 《三國演義.第三回》:「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
-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還虧得苗子的腳底板厚,不怕巉巖荊棘?!?/li>
- 比喻困難、紛亂。
- 《后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為吾披荊棘,當關中?!?/li>
- 《五代史平話?。苁罚砩稀罚骸肝崤G棘,共卿等取天下?!?/li>
- 比喻小人、讒賊。
- 《楚辭.東方朔.七諫.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li>
-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思樹芳蘭,剪除荊棘?!?/li>
- 比喻憂思、詭計。
- 唐.孟郊〈擇友〉詩:「面結口頭交,肚里生荊棘?!?/li>
網(wǎng)絡解釋
- 荊棘 (叢生于山野間帶棘小灌木)
- 荊棘是一種植物,它原來是指兩種植物:荊和棘。 棘與荊在野外?;焐?,因此就產(chǎn)生“荊棘”。荊:荊條,無刺;棘,酸棗,有刺。兩者常叢生為叢莽。也泛指叢生于山野間的帶棘小灌木。荊棘叢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艱險處境或者紛亂局面,成語“披荊斬棘”和“荊天棘地”由此引申而來。
- 荊棘 (漢語詞語)
- 荊棘是一個詞語,讀音是jīng jí,從字意上講,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在文學用語中多指奸佞小人、紛亂、喻艱險境地等意,又有芥蒂、嫌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