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譯作造句
“譯作”的解釋
譯作[yì zuò] 譯作 譯作,第一層意思是翻譯的作品,出自茅盾 《我走過的道路·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第二層意思是翻譯和寫作,出自魯迅 《書信集·致王冶秋》。
用“譯作”造句
1、如此敵人,不足介意,所以我仍要從事譯作,再做一年。
2、譯作不是一面鏡子,也不是原作的復制品,不可能把原作所反映的內(nèi)涵和外延一板一眼地反射過來。
3、我也傾向于樓主原譯,感覺譯作“她們僅僅對于要給“姐妹們”特殊待遇的觀念嗤之以鼻”的“僅僅對于”也是怪怪的。
4、翻譯作得好不好,不在穎悟,而在態(tài)度。
5、梁實秋譯作體裁主要以散文為主,偶有韻語穿插其中,語言簡潔、忠實于原作。
6、課程包括書籍插圖,時裝畫,地圖插圖,翻譯作品,籌備展覽和漫畫等。
7、具備相當?shù)姆g經(jīng)驗,并將把翻譯作為終生事業(yè)來經(jīng)營對待!
8、這一句不能譯作:“你喜歡約翰陪你去還是瑪麗陪你去淺水灣?”如要表達此意,應該說。
9、此句不能譯作:“我可以為你買一份南華早報嗎?”如要表達此意,應該說.
10、如果你在翻譯作業(yè)或發(fā)音上還需額外幫助,輔導教師可通過電腦給你反饋。
11、只有把本雅明翻譯作為隱寓,才能剴切地認識到他對現(xiàn)代性危機的批判。
12、文章對原作和譯作進行了在標題,語篇,句子和詞匯層次上的對比描寫分析和語用分析。
13、戴望舒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譯作家。
14、同時指明在譯作評價時,不能拘泥于譯文工團與原文的簡單對比,而要進行多維分析,要看到原作和譯作在反映過程中的相互影響。
15、因此,本段末句不妨譯作:在這一問題上要說稍有區(qū)別的話,事實將更清楚地表明同樣的結(jié)論罷了。
16、目前,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的中醫(yī)翻譯作品均存在著譯文文理不通、逐詞死譯、晦澀難懂等現(xiàn)象。
17、翻譯作為一種跨語際的活動,模糊性不論在翻譯理論還是在翻譯實踐中都不可回避.
18、所以,了解譯者對所譯作家、作品的態(tài)度和立場,有利于我們把握他們的譯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發(fā)展態(tài)勢。
19、作者認為,理解的策略應當建立在結(jié)合所譯作品對制約理解的言內(nèi)、言外因素的具體分析上。
20、因此,作者認為對電影片名的翻譯作一番研究很有必要,非常值得.
21、余先生后來在香港中文大學開翻譯課時,要學生交翻譯作業(yè),他批改了以后發(fā)回給學生重抄、訂正,訂正完再交回來給他看過,這種教法真是太辛苦了。
22、目力所及,國內(nèi)各種譯作除把這個概念譯成“平庸的惡”之外,還有平庸的邪惡、平庸之罪、惡的平庸性、罪惡之膚淺性,以及罪惡的平庸性等多種譯法。
23、涅槃,印度梵語音譯作泥洹,舊譯作滅、寂滅、不生、無為等,新譯作圓寂。
24、林紓是我國近代文學家和翻譯家,其代表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蜚聲中外文壇。
25、野望,亦可譯作欲望,這是一個關(guān)于欲望的故事,男人的欲望、女人的欲望。
26、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地探討了梅肖尼克的詩學翻譯理論:批判了奈達的關(guān)于文學作品“形式”于“內(nèi)涵”二元對立的理論,以及評價翻譯作品中將“形式”于“內(nèi)涵”割裂開來的錯誤方法論。
27、在當前的法學翻譯與研究領(lǐng)域,存在著一種譯者高度贊揚所譯作品并在其影響下進行研究的進路,這是一種值得警惕的法學翻譯與研究方法。
28、六度中的禪定度,梵語叫禪那波羅密,意思是靜慮、寂照,也可譯作三摩地、三昧、定。
29、在1995年之前該公司曾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譯名,例如在中國大陸它曾譯作沃爾特迪士尼,在*彎曾譯作華德狄斯奈或華德迪斯奈,在香港亦曾譯作和路迪士尼。
30、作者研修法國文學和文化數(shù)十年,譯著等身,本書收錄其此前重要翻譯作品的譯序及對法國文學、藝術(shù)與文化的隨筆文章,可一窺燦爛的法蘭西文化。
31、1917年后,因失意職事,蟄居上海,“閉戶讀書”,“間亦從事譯作”。
32、查找現(xiàn)代作家著譯作品,可用中國現(xiàn)代作家著譯書目及其續(xù)編(北京圖書館書目編輯組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1986)。
33、宋遼之際譯作“藹建”,復轉(zhuǎn)譯為“阿勒錦”。
34、這便是日內(nèi)瓦湖,又叫萊芒湖,也譯作雷夢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