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俚曲造句
“俚曲”的解釋
俚曲[lǐ qǔ] 俚曲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區(qū)之一。聊齋俚曲曲目有《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疊斷橋》等。
用“俚曲”造句
1、老城里流傳的這首俚曲,一針見血點出了在林麗這個年齡段上的生活實質(zhì)。
2、院本雜劇、諸宮調(diào)和俗謠俚曲尤以嶄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現(xiàn)在文學史上,對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產(chǎn)生了影響。
3、在他生前就已經(jīng)著手把一些聊齋故事改編為俚曲。
4、蒲松齡俚曲音樂之所以能在浩如煙海的明清俗曲中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是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音樂思維原則和表現(xiàn)手法的。
5、方仁偉說完一轉(zhuǎn)身,一邊哼著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俚曲小調(diào)“緊打鼓來慢打鑼,停鑼住鼓來唱歌,諸般閑言也唱歌,聽我唱來十八摸……”。
6、曲風大異于當世流行的,亦有別于古風,倒似從鄉(xiāng)間俚曲改編而來。
7、荒腔走板的俚曲聲,在黑夜中由遠而近,直待那人走到近處,司馬灰才看清楚,來者正是趙老憋。
8、哎唷,相爺,鄉(xiāng)野俚曲,一時忘了其出處,待我搜索枯腸,容后稟報。
9、它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