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佤族造句
“佤族”的解釋
佤族[wǎ zú] 佤族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shù)或傳遞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zhèn)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shù)為429709人。
用“佤族”造句
1、研究佤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倫理道德觀,對于弘揚佤民族精神,建設佤族和諧社會,將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2、本文綜合有關佤族木鼓研究的學術論文和作品,將其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性概述。
3、臨滄是中國佤族文化的薈萃之地。
4、這種生吃新鮮茶樹芽葉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今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shù)民族還保留著。
5、佤族的靈魂觀是佤族的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世界,對佤族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重要影響。
6、木鼓是佤族樂器,相傳是通神之物,祭祀、召集族人都敲木鼓。
7、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佤族人必須去中國老板那里找份工作。
8、佤族人和游客共度“摸你黑”狂歡節(jié)。
9、在佤族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木鼓和木鼓文化是佤族文化特征中的一個極為彰顯的文化事項。
10、中國佤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有歷史和現(xiàn)實方面的多種原因.
11、佤族服飾的顯著標志也是在身上戴許多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長一歲,就加一個腳圈。
12、昨日,云南省佤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佤族新米節(jié)在云南民族博物館舉行。
13、前年在昆明,佧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愛人,特意買到一只武定壯雞,做出汽鍋雞來,跟我五十年前在昆明吃的還是一樣。
14、明清稱哈喇,卡瓦、卡喇、崩龍,為現(xiàn)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
15、新米節(jié)是佤族群眾慶祝糧食豐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今年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二至十四。
16、跟我們同來的一名佤族士兵,一見到他們四人,便開口用佤語問道:“你們是隸屬那支軍營。
17、佤族傳統(tǒng)服飾都以黑、紅為主色調,習慣用牛頭、崖畫圖案、山形、方塊形,以及銀器、貝殼、石葦粒等進行裝飾。
18、其次,還可欣賞到雙江拉祜族的“72路打歌”,佤族的“雞棕陀螺”,而這也是最能彰顯雙江佤族驃勇個性的民族體育競技項目之一。
19、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愛尼人的彈撥弦鳴樂器。
20、佤族部落的人習慣洞居生活,老族長激動的親自帶著清心在整個佤族部落里面游走,以這種最高禮儀的形式來接待清心。
21、九月二十五日是佤族同胞一年一度的新米節(jié)。
22、幾位佤族婦女,坐在竹木制的原始織機前,用手中的木棒編織花案精美、顏色鮮艷的布匹。
23、生活在瀾滄江以西與薩爾溫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崇山峻嶺之中的佤族,在社會生活中特別崇拜牛。
24、班洪抗英事件的爆發(fā),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中達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
25、與緬甸隔河相望的娜妥壩辦事處,紅磚紅瓦、縱橫成排的佤族民居與相鄰的邊境學校建設工程娜妥壩小學相互映襯,成為邊境上一道亮麗的景觀。
26、在碧波蕩漾的牯牛湖畔,歌舞升平,游人如織,優(yōu)美迷人的佤族舞蹈讓游人如癡如醉,大家或坐或立,或唱或跳,與佤族姑娘、小伙兒真情互動,物我兩忘。
27、就在我們幾人圍在木桌對賬的時候,外邊傳來了一陣騷亂,那些負責制毒作坊安保的佤族士兵,呱唧呱唧的用佤語喊個不停。
28、此外,節(jié)日期間,中華民族園將有傣族開門節(jié)、苗族刀桿節(jié)、藏族婚俗、羌族慶豐收、佤族新米節(jié)、納西族慶豐收等演出活動。
29、當日,來自云南省西盟、滄源、孟連和耿馬等地的群眾在昆明慶祝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新米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