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田
- 拼音gōng tián
- 注音ㄍㄨㄙ ㄊㄧㄢˊ
- 近義詞
- 反義詞私田
詞語解釋
- 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劃成井字形,分為九區(qū),中區(qū)由若干農(nóng)夫共同耕種,將收獲物全部繳給統(tǒng)治者,稱為公田。同中區(qū)以外的私田相對稱。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稱官田。3.舊時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習稱為公田。但其性質(zhì)實為民田。4.指社會主義改造后農(nóng)村集體所有的田地。
國語詞典
- 古井田法,稱居中的一區(qū)。
- 《詩經(jīng).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li>
- 公家的田。
- 《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公田假與貧民?!?/li>
-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序〉:「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li>
網(wǎng)絡解釋
- 公田
- 公田是井田制中,由勞動者共同耕種,而將收獲物全部繳給統(tǒng)治者的土地。同“私田”相對稱?!睹献印る墓份d有孟子的話:“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彪S著井田制的廢除和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建立,公田即消失。亦稱“官田”。中國古代官府或皇室直接占有的土地。官田名目繁多,漢有屯田。北魏有職分田。到清末,官田逐漸轉化為民田。官田都免除田賦,田丁亦免除徭役。早期官田多用奴仆或依附農(nóng)民耕作,到明清時代才逐步轉變?yōu)橐哉械璩凶鉃橹鳌?/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