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黨
- 拼音yān dǎ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結成黨羽的宦官或依附于宦官而結成黨羽的官僚,都叫做閹黨。
國語詞典
- 史家蔑稱附和宦官亂政的奸臣與以宦官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如明史有閹黨傳。
網(wǎng)絡解釋
- 閹黨
- 閹黨一般指明代依附于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鹿俑烧F(xiàn)象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現(xiàn),例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是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后期,宦官勢力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系。中晚唐的宦官的行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chǎn)業(yè),而并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chǎn)。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顯現(xiàn)出獨有的特色和景象。
- 明朝初年,鑒于歷史上宦官專權的嚴重危害,明太祖曾經(jīng)下詔嚴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開始在宮內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由此埋下明代閹黨專政的禍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寵信宦官王振,閹黨勢力開始形成。此后明憲宗時宦官汪直、明武宗時宦官劉瑾都曾廣樹黨羽,專擅朝政;明熹宗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專權,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權勢,閹黨勢力達到歷代頂峰;明毅宗即位之后,魏忠賢先被免職謫去鳳陽,后被迫在路上自殺,閹黨主要成員伏法,閹黨勢力受到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