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
- 拼音mó ní jiào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舊譯“明教”、“末尼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3世紀由摩尼創(chuàng)立。主要經典為《徹盡萬法根源智經》、《凈命寶藏經》、《贊愿經》等。宣傳善惡二元論,善人死后可獲幸福,惡人則須墮入地獄。曾傳布于北非、南歐與亞洲一些國家,公元7世紀后漸衰亡。公元6-7世紀傳入中國,曾被嚴禁,元明以后漸融入其他教派。
外語翻譯
- 英語:Manicheanism
- 德語:Manich"aismus (S, Philos)
國語詞典
- 波斯宗教的一派。西元三世紀初摩尼所創(chuàng),唐代傳入中國,后受迫害,乃秘密傳播于民間。
網絡解釋
- 摩尼教
-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臘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發(fā)現,學術界掌握了關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認為, 摩尼教主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采納了不少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傳播到東方來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摩尼教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從三世紀到十五世紀),從北非到中國的福建,在整個歐亞舊大陸上廣泛傳播,文獻使用過敘利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粟特文、漢文、回鶻文、希臘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種文字,與其他主要宗教發(fā)生了深入的思想對話,如果要研究中世紀歐亞大陸東西文明交流史,從研究摩尼教入手無疑是一個的極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