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 拼音yǒng zì bā f?!?/li>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以“永”字八筆為例,闡述正楷點畫用筆的一種方法。其法稱點為“側(cè)”,橫為“勒”,直筆為“努”,鉤為“趯”,仰橫為“策”,長撇為“掠”,短撇為“啄”,捺筆為“磔”。后人亦將“八法”兩字引申為“書法”的代稱。參閱唐·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o用筆法》。
國語詞典
- 書法用筆的基本類型。取「永」字中側(cè)(點)、勒(橫書)、努(直筆)、趯(鉤)、策(斜書向上之筆)、掠(撇)、啄(右短撇)、磔(捺)等八種不同的運筆方式,當作學(xué)習(xí)書法正楷點畫的簡要法則。其起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張旭,二說始于漢崔瑗,三說為王羲之所創(chuàng)。
網(wǎng)絡(luò)解釋
- 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用筆法則)
-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cè),側(cè)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于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e),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 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chuàng),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后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