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
- 拼音yá zì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angry stare]∶發(fā)怒時瞪眼睛
-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紅樓夢》
- [small grievance]∶借指極小的仇恨
-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史記·范雎蔡澤傳》
-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三國演義》
國語詞典
- 發(fā)怒時瞪著眼睛的樣子。
- 《漢書.卷六○.杜周傳》:「反因時信其邪辟,報睚眥怨?!?/li>
-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睚眥 (中國古代神獸)
-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 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于中國經(jīng)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龍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