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羅
- 拼音bì luó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yǔ)解釋
- 1.包羅;囊括。語(yǔ)出《詩(shī).小雅.鴛鴦》:鴛鴦?dòng)陲w,畢之羅之。毛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2.食品名。也作饆饠。
國(guó)語(yǔ)詞典
- 一種面粉制食品。有餡,蒸熟可食,類似現(xiàn)今的包子。
- 唐.李匡義《資暇集.卷下.畢羅》:「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li>
- 也稱為「饆?」、「磨磨」。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畢羅
- bì luó
- (畢羅)
- 1.包羅;囊括。語(yǔ)出《詩(shī)·小雅·鴛鴦》:“鴛鴦?dòng)陲w,畢之羅之?!?毛 傳:“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薄肚f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wàn)物畢羅,莫足以歸?!?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nèi)。”
- 2.食品名。也作饆饠。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shī):“霞觴政自夸真一,香缽何煩問(wèn)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說(shuō),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饠。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li>
- 3.唐代“畢羅”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nèi)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shuō)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shí),畢羅就傳入中國(guó),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jīng)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 xiè bì luó
- 蟹饆饠
-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nèi)、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