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
- 拼音hàn lí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后始設(shè),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 翰林天臺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外語翻譯
- 英語:refers to academics employed as imperial secretaries from the Tang onwards, forming the Hanlin Imperial Academy 翰林院
- 法語:Académie Hanlin
國語詞典
- 職官名。唐宋為內(nèi)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明清則為進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稱號。
- 形容文翰之多如林。
- 《文選.揚雄.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為主人 。」
網(wǎng)絡(luò)解釋
- 翰林 (詞語)
- 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yōu)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nèi)命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于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quán),當時號稱“內(nèi)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shè)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并備皇帝咨詢,實權(quán)已相當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shè)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jīng)史,以及草擬有關(guān)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tǒng)稱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