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 拼音yù yán
- 注音ㄧㄩˋ ㄧㄢˊ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fable;allegory;parable]
- 有所隱含的語言
- 文學(xué)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zhì),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xùn)
外語翻譯
- 英語:fable, CL:則|則[ze2]
- 德語:Allegorie (S), Fabel (S, Lit)
- 法語:fable
國語詞典
- 有所寄托比喻的話。
-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li>
- 《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li>
- 以淺近假托的故事或用擬人手法,表達某種哲理的文學(xué)。常含有訓(xùn)誨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
網(wǎng)絡(luò)解釋
- 寓言 (文學(xué)作品體裁)
-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xué)體裁,字數(shù)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興起,后來成為文學(xué)作品的一種體裁。
- 寓言 (漢語詞語)
- 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xùn)的文學(xué)作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544頁)
- 我國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霸⒀浴币辉~最早見于《莊子》,具有用故事來幫助說理文體元素。《揠苗助長》、《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 《伊索寓言》是外國文學(xué)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為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