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
- 拼音dìng dǐng mé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唐代東都洛陽城南有三門,其正南名定鼎門。
網(wǎng)絡(luò)解釋
- 定鼎門
- 定鼎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始建于隋朝,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筑群上著名的建筑。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定鼎門內(nèi)的街道稱為“天街”。定鼎門為一門兩闕格局,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布,門樓與闕臺之間有飛廊連接,其門道的寬度和進深為隋唐兩京郭門之最,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也是孤例。
- 隋煬帝曾在定鼎門外設(shè)四方館,東方稱東夷使者,西方叫西戎使者,南方為南蠻使者,北方是北狄使者,各一人,用于接待各番國來使和處理互市、貿(mào)易事務(wù)。隋朝在這里還經(jīng)常舉辦盛大的集會,向外國的君長和使節(jié)夸耀中國的富強。
- 定鼎門取名于“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2] ”以及“成王定鼎于郟鄏”。史載周武王當年遷九鼎于洛陽,當時成周洛邑的南門之名即為定鼎門。
- 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正式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后,定鼎門相繼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中國古代延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城門。
-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項目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