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
- 拼音tóng guā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關隘名。古稱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東南,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素稱險要。
國語詞典
- 地名。在陜西省潼關縣境內。地當黃河之曲,據崤函之固,扼秦、晉、豫三省要沖,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網絡解釋
- 潼關 (地理名詞)
-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 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shù)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wèi),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 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