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
- 拼音lóu lán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古西域國名,漢元封三年內(nèi)附。王居扜泥城,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若羌縣境,羅布泊西,處漢代通西域南道上。因居漢與匈奴之間,常持兩端,或殺漢使,阻通道。元鳳四年,漢遣傅介子斬其王安歸,另立尉屠耆為王,更名為鄯善。傅介子以立功封侯。事見《漢書·西域傳上》及《傅介子傳》。后亦借用為殺敵立功的事典。
國語詞典
- 古國名。在今新疆省鄯善縣東南。漢時為通往西域的要沖,至昭帝時改名為「鄯善」。
- 《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鄯善國傳》:「鄯善國,本名樓蘭?!?/li>
網(wǎng)絡(luò)解釋
- 樓蘭 (西域古城遺跡)
- 樓蘭,是西域古城遺跡。最早見于《史記》,曾經(jīng)為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現(xiàn)只存遺跡,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 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鄯善國,并遷都泥城,向漢朝稱臣,原都城樓蘭城則由漢朝派兵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語言為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羅布泊水萎縮,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劣,約公元422年以后,樓蘭城民眾迫于嚴重干旱,遺棄樓蘭城,逐漸南移,鄯善國(樓蘭國)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一,公元448年北魏滅鄯善國。前后經(jīng)歷了約600余年的鄯善國(樓蘭國),至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