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
- 拼音jī jī cǎo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splendid achnatherum]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開淡綠色的花,多生長在堿性土壤的草灘上。工業(yè)上用來造紙,也可做飼料、用來編織筐、席等
網(wǎng)絡解釋
- 芨芨草 (禾本科植物)
- 芨芨草(學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須根。稈直立,堅硬,內(nèi)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節(jié)多聚于基部,具2至3節(jié),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zhì)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葉片縱卷,質(zhì)堅韌,上面脈紋凸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細弱,平展或斜向上升,芒自外稃齒間伸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zhuǎn),生于微堿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海拔900-4500米。
- 產(chǎn)中國西北、東北各省及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生于微堿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蒙古、蘇聯(lián)也有分布。該種植物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之纖維植物,供造紙及人造絲,又可編織筐、草簾、掃帚等;葉浸水后,韌性極大,可做草繩;又可改良堿地,保護渠道及保持水土。
- (概述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