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
- 拼音cǎo shū
- 注音ㄘㄠˇ ㄕㄨ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grass characters;calligraphy executed with strokes flowing together;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漢字六體中繼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書法字體。特點是筆畫相連,書寫時速度快
國語詞典
-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chǎn)生的字體,大約起于漢代。初創(chuàng)時稱為「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書」。
- 也稱為「草體」、「草字」。
網(wǎng)絡解釋
- 草書
-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