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使
- 拼音fáng yù shǐ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職官名。唐武則天時始設于夏州,安史之亂時分設于中原軍事要地,掌本區(qū)軍事,以刺史兼任,常與團練使互兼,以后廢置無常。至宋代為武將兼銜,官階高于團練使,低于觀察使。遼南面官系統(tǒng)中有防御使。清代各省駐防軍中設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駐京之健銳營及各陵寢亦設防御使。
網(wǎng)絡解釋
- 防御使
- 防御使,官名。唐代開始設置的地方軍事長官。唐代防御使全稱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兩種。州防御使最早見于圣歷元年(698年),唐朝以夏州都督領鹽州防御使。開元二年(714年),又授薛訥為隴右防御使。唐玄宗李隆基為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詔令在軍事沖要地區(qū)置防御使,次年正月以許遠為睢陽郡太守兼防御使,隨后在河南、河北、河東、關(guān)內(nèi)、山南、劍南等地設置。至德元年(756)后,置于中原大都、軍事要地,掌管軍事,由刺史兼任,后又常與團練使互兼。肅宗寶應元年(762)五月,詔停諸州防御使。但不久,代宗又復置,并一直延續(xù)到唐末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