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
- 拼音fàng yàn kǒu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give food to starving ghosts]舊指人死后請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 火焰的餓鬼施食,以使亡靈不受傷害
外語翻譯
- 英語:to feed the starving ghosts (i.e. offer sacrifice to protect the departed spirit)
國語詞典
- 僧眾夜間誦經(jīng)度亡魂,施食餓鬼,稱為「放焰口」。
- 《儒林外史.第四回》:「拜『梁皇懺』,放焰口,追薦老太太生天?!?/li>
- 《紅樓夢.第一四回》:「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水懺?!?/li>
- 也稱為「施食」、「焰口」。
網(wǎng)絡(luò)解釋
- 放焰口
- 放焰口,佛教儀式,為一種根據(jù)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jīng)而舉行的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
- 焰口,另稱為焰口、面然。是指地獄里的餓鬼,其體形枯瘦,咽細(xì)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放焰口乃是對餓鬼施水施食、救其饑渴之苦的一種佛教儀式。
-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jīng)中《盂蘭盆經(jīng)》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yuǎn)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jīng),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敝袊鴱牧捍_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jié)。不過后來除設(shè)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