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
- 拼音tōng zhèng sī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1.明清時收受﹑檢查內(nèi)外奏章和申訴文書的中央機構(gòu)。其長官為通政使。
外語翻譯
- 德語:Amt,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Eig, Pol)
國語詞典
- 職官名。明、清時置,掌內(nèi)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之事。
-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養(yǎng)的事,細細做了十策。又寫了一道『懇求恩賜還山』的本,從通政司送了進去?!?/li>
- 也稱為「銀臺」。
網(wǎng)絡解釋
- 通政司
-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設“通政使司”,簡稱“通政司”,其長官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內(nèi)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俗稱“銀臺”。
- 宋代有通進銀臺司(后改承進司),又稱銀臺。明代有通政使司,設通政使,負責內(nèi)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等事項。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參議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參與討論。清代通政使,設滿、漢各一人;副使,滿、漢各一人,官階與明朝同。不過,這一衙門在明、清兩代并無實權(quán),如“雍正朝,世宗命諸臣有緊密事改用摺奏,專設奏事人員,以通喉舌。自是無不立達御前,通政司惟掌文書而已”(《清稗類鈔·爵秩類·奏事人員》)。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視作“清淡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