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四辟
-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 注音ㄌㄧㄨˋ ㄊㄨㄙ ㄙㄧˋ ㄆㄧˋ
- 成語解釋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 成語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li>
-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成語例子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序:“大小精粗,六通四辟,無乎不在。”
-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 近義詞
- 反義詞
詞語解釋
- 謂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國語詞典
- 順應(yīng)天時,任物性自然。《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购蟊扔魉拿姘朔綗o不通達(dá)。也作「六通四達(dá)」。
網(wǎng)絡(luò)解釋
- 六通四辟
- 六通四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liù tōng sì pì,意思是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出自:《莊子·天道》
“六通四辟”單字解釋
六:[liù] 1.數(shù)目。五加一的和。 2.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dāng)于簡譜的“5”。 [lù] 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數(shù)目。見〖數(shù)字〗。 2.姓。 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dāng)于簡譜的“”。見〖工尺〗。...
辟:[bì] 1.君主:復(fù)~。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見并授予官職:~舉(征召和薦舉)。 [pī] [辟頭](pītóu)同“劈頭”。 [pì] 1.透徹:精~。透~。 2.駁斥或排除(不...
通:[tōng] 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這個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爐子。 3.有路達(dá)到:四~八達(dá)?;疖囍薄本?4.連接;相來往:溝~...